返回

大流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五十一章 请典史出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南明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双墩。

  .........

  自两年前奉命潜往江南从事情报工作以来,高武还是头一次收到监国的亲笔手谕。

  这封手谕与从前高武收到由扬州转来的若干行营公文不同,上面没有任何指示,只有三个人名。

  分别是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这三个人名让高武好一阵纳闷,其让专门负责调查明朝官员的二局再三调查之后,才晓得这三人竟然都在一个地方——江阴。

  并且这三人都有一个特征,那便是名不经传,是属于连二局这个专门调查明朝官员底细的机构都懒得理会的存在。

  实在是太没有名气了。

  其中阎应元乃是北直隶通州人,举人出身,崇祯末年出任江阴典史,曾领兵抗拒海寇顾三麻子。

  北京沦陷,弘光朝立后,吏部调阎应元转任广东英德县为主薄,然阎母病重,且南下道路堵塞,故阎应元未能前往广东上任,全家就在江阴城外的砂山脚下散居,生活也是相当贫苦。

  陈明遇者,现任江阴典史,本是浙江上虞人,来江阴上任前并无什么名声,据说连举人都不是,只是一个有秀才功名的生员。能来江阴出任典史,还是其家出钱打点的结果。

  冯厚墩,常州金坛人,崇祯十六年为江阴训导,现任为原职。

  三人官职,无论典史还是训导,都是不入流的小官。曲史主掌县中缉捕、监狱事;训导则为县学教谕副手,协助教谕管理生员而矣。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三人都没有拉拢价值,而之前高武负责的情报体系重点关注及拉拢收买的要不就是手握实权的官员,要么就是江南有名声的士子,因此对这种不入流的小官是压根不接触。

  因为,这种不入流的小官对局势根本无助。

  不曾想,远在千里之外的监国却对三个不入流的小官吏无比重视,且亲笔题写三人姓名交间道快马专人送达。

  这可是高武收到的第一封监国亲谕,哪里敢怠慢,立时便带人赶往江阴。

  江阴这地方,高武是很熟悉的,因为他曾在这个地方活动了好几个月。不仅是帮助“削鼻班”在江阴开设分坛,架构组织力量,还一手推动导致江南大奴变导火索的徐有量造反。

  为了扶持徐有量部,高武可是厚着脸皮向江北的程、沈二帅要了不少军械物资。

  徐有量聚众起事后先杀了主家满门,之后就在高武这个“高二爷”的支持下率部围攻县衙。

  事起仓促,明朝任命的江阴知县林之骥被吓得翻墙逃脱赶往常州府报讯求援。

  常州知府宗灏闻讯大惊,急派兵丁300人赶来江阴镇压奴变。

  虽说常州派来的官兵人数不多,但徐有量麾下都是没有临阵经验的奴仆,让他们纠合在一起杀主家,分财富,围县衙可以,真拉出去同官兵对战却是半点把握也没有。

  徐有量也觉打不过官兵,所以想率部坐船投奔江北。关键时候,高武不得不亲自上阵,带领他从各“削鼻班”分坛调来的百余好汉“裹挟”徐有量部出城对决常州官兵。

  高二爷和总坛好汉们的“助拳”让徐有量勇气大振,其部几百奴军也叫煽动得热血沸腾。

  最终在高武的部署下,奴军于江阴城外的秦望山设伏一举全歼那三百常州官兵,此战不仅让徐有量的奴军声势大振,也让常州及苏州等地陷入恐慌之中。QqXsqqXs.CoMhTTps://WWw.qqXSQqXS.coM

  因为事先情报显示常州府没有多少官兵力量,所以取得秦望山之战胜利后,为了更好更快的在江南掀起大奴变声势,从而配合南都孙二爷提出的“嚷外必先安内”口号,高武即将奴军指挥权交还徐有量,带人前往苏州、松江等地发动更多奴仆起事。

  只是高武前脚刚走,江阴城中却发生巨变。

  城中的士绅竟趁奴军出城对付官兵之际
第七百五十一章 请典史出山(1/3).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