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明清战略对决前夕
湖广传来捷报,让崇祯极为兴奋。
为了灭寇雪耻,崇祯把目光放在了锦州,希望洪承畴能够再接再厉,能像吴国俊一样传来好消息。
不久前,洪承畴率领蓟州总兵白广恩、宁远总兵吴三桂、广宁前屯卫总兵王廷臣抵达宁远,视察松山等要塞后。
以兵力太少不足以御敌,请朝廷再调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山海关总兵马科,云集宁远前线,总兵力达到十三万。
明军在锦州、松山、塔山、杏山一线摆开决战的架势。
当然清朝方面也不示弱,咄咄逼人。
据辽东巡抚丘民仰向朝廷报告,清军不断向义州运送军队、粮食、武器。
其中有红夷大炮三十门,小炮多得难以细数。
尽管在火炮方面,明军在各处据点的火炮也不少,但总体质量而言,还不如清军呢。
明朝降将石廷柱、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在郑亲王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阿达礼等统率下,齐向锦州外围扑来。
双方接连交战,形势日趋紧张。
但我大明官军上下齐心,略微占优!
崇祯虽然知道清兵难以对付,但是有洪承畴总督十几万人马出手,还是让他十分放心的。
可实际情况上锦州、松山请求救援的报告,与汇报到皇帝那里的大不一样。
“奴众(指清军)此番倾巢困锦,内打栅木,外挖濠堑,水泄不通,人影断绝。
松城与锦州相隔十八里,奴贼离锦州五六里下营,即近在松城左右。
今锦州壕栅已成,奴众精骑尽绕松城,势虽困锦,实乃伺松。”
锦州、松山的守将,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
清军围困锦州的意图是吸引明军主力的增援,在松山一带形成围点打援之势。
久经沙场的洪承畴,对这种战术意图当然了如指掌。
故而对战略决战持谨慎态度,倾向于打一场持久战,不争一时一地的得失。
他在向崇祯报告军事部署时,一方面表示解锦州之围的决心。
“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战,用纾锦州之急”。
另一方面陈述他的应对方略“且战且守”。
“久持松、杏以转运,且锦守颇坚,未易撼动。
若敌再越今秋,不但敌穷,即朝鲜亦穷矣。
此可守而后可战之策。”
洪承畴的“可守而后可战”的战略方针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当时唯一可取的方案。
皇太极想要长久的围困,也得源源不断的从朝鲜那里运粮支撑。
这年头,粮食就是金贵的很,哪里都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况且坚守锦州城的总兵祖大寿,被清军困五个月之久,仍然信心十足。
他特地派士兵出城向洪承畴传话,城内粮食还足可支持半年,建议洪承畴用车营步步进逼,不要轻易交战。….但是洪承畴却是不这样想,祖大寿被围困,只要有粮食就能守住。
可一旦粮尽,那锦州、松山等地的军将就玩完了。
更何况清兵加紧四面出击,骚扰明兵,急需大力增援米豆。
洪承畴与邱民仰、吴三桂再三商议,急欲将粮料多运松、锦,以防不虞。
他们决计“以新年过节,出其不意”将粮运去。
正月初二、三两天,装粮上车,共一万六千石,吴三桂亲自带兵防护,尽速赶运。
此计果然躲过清兵的监视。
明军于初七进入锦州城,把粮食全部卸下去,初八空车返回。
待到初九,清兵才闻讯,出动两万骑兵追击,企图夺取粮食。
行至沙河堡,清军分四股追击,遭到明军炮火袭击。
清兵一无所得,还因追击遭到埋伏,只能从原路撤回。
明军护送数百辆大车,装载一万六千石粮食安然进入锦州,说明清军并没有把锦州围住,也没有把宁锦之间的交通线封锁起来。
或者说他们屡次对明军的小规模冲突都取得了胜利,根本就没把明军给放在心里,认为他们不敢出城。
而那些谍子传回来的消息,也是许多明军都不敢运送粮食去锦州等地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明清战略对决前夕(1/3).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