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二章前程远大
,是得说说话。
锤匪内部在征召远征军人员的时候,杨嗣昌也得到了他爹的回信。
看着他爹如此回信,杨嗣昌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可再三看了几遍之后,他爹说的挺对的,这就要了他的命了。
六镇精兵尽在贺今朝的手里,待遇那么好,若是被其余明军得知,还不得临阵哗变,大叫着要投降。
亦或者直接绑了他们这些总兵、督师之类的再投降。
纵然是练了那么多的兵马,可是拿什么跟贺今朝比?
杨嗣昌在房间里,甩动的臂膀,划拉着自己的头发,想要大声嚎叫,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变成了无声的呐喊。
贺今朝根本不是惧怕自己,所以才会允许父亲给自己写信。
而是明晃晃的告诉自己他们之间的差距。
若是一味强行作战,那些先前被贺今朝所杀的朝廷大员,就是你杨嗣昌的下场。
想必父亲为了自己的生死,在贺今朝面前不知道如何求情,才被准许写信,与他联系。
但是到了今日这种地步,杨嗣昌再想退,皇帝也不会允许他退的。
尤其是前两日熊文灿向皇帝报告:“降盗张献忠将复叛!”
杨嗣昌已然于昨日作出反应,向皇帝呈上秘密奏疏,报告已采取对策。
一方面命熊文灿派员刺探,张献忠营内兵力数量强弱及人心向背情形。
另一方面向湖广调兵遣将,把跟随洪承畴人援的甘肃总兵柴时华、原任宁夏总兵祖大弼及其所统领的军队调往湖广,归熊文灿支配。
但今天两个总兵上书,柴时华借口“众心思归,从征恐有不戢”。
祖大弼借口“欲待安插辽丁,不能就道”,致使这一部署化作泡影。
两人都不去湖广趟那一趟浑水,杨嗣昌也指挥不动这些骄兵悍将。
连崇祯皇帝都没法调动有效调动祖大寿。
现在又让洪承畴等人驻守蓟辽,防备祖大寿。
祖大弼等人能好好听从背后出主意杨嗣昌的调拨,简直是异想天开。
靖辽侯吴国俊不仅得防备清军,还得防备锤匪突入蓟镇,也来京师抢掠,所以轻动不行。
杨嗣昌为了弥补破网,只能强令陕西总督郑崇从河南向勋襄移动。
四川巡抚陈士奇分兵向川东靠近勋襄。
就算在困难也得服从朝廷的命令。
陈士奇被围重庆,数月以来不仅没有等到朝廷的援军,反倒还要分兵去支援别处。
总理熊文灿麾下左良玉、张继学、陈洪范、龙在田等总兵分路向谷城合围,定要把张献忠给困死。
可等命令传过去,就晚了。
熊文灿过于依赖招抚,对张献忠过分迁就,从未采取断然措施,以致养虎为患。
早就有言官上疏弹劾总理熊文灿一意主抚贻误大局。
“陛下发禁旅、调边兵,捐饷至二百万,将以为剿。
总理熊文灿身负讨伐之任,一意主抚。
今军威未振,煦煦招降,虽张献忠幸而就抚,恐鹰眼未化为忧。”
崇祯不以为然,听任熊文灿便宜行事。
湖广巡抚余应桂一直都在湖广,看得一清二楚,极力反对熊文灿一意主抚。
熊文灿不满,借口后期误军,上疏弹劾余应桂。
余应桂出于大局考虑,写信给熊文灿消除误会。
不料他的信使被张献忠的巡逻士兵俘虏,信落到张献忠手中。
信中有“献忠必反,可先未发图之”这类话语。
张献忠据此向郧阳抚治戴东旻告发:“抚军欲杀我”。
戴东旻把此事报告熊文灿,熊文灿以为抓住了把柄,再次上疏弹劾余应桂.破坏抚局。
杨嗣昌本来就对余应桂曾弹劾其父杨鹤心怀不满,怂恿皇上逮捕余应桂。
余应桂被逮,激起廷臣不满。
言官们再次上疏抨击熊文灿,指出熊文灿所谓张献忠已给饷银专听指挥。
以及熊文灿所说张献忠得到余应桂信后才咆孝思逞,都是自欺欺人的无稽之谈。
在熊文灿对张献忠调之不能、散之无计,放手让他控制荆襄上游。
这无异于像坐视锤匪占据三省,而朝廷无法反制一样。
谁能不忧心?